換人工關節手術風險大?老人關節痛的全面解析與應對策略

老人關節痛是一個在老年人群體中極為常見的問題,它嚴重影響著老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。在眾多解決方案中,換人工關節是一種備受關注的手段,但很多人對其存在諸多疑慮。了解老人關節痛的根源、如何自我檢測以及各種應對方法,包括是否需要換人工關節,變得尤為重要。

1.膝蓋關節的構造

股骨

股骨是大腿骨,是人體最長、最強壯的骨骼之一。股骨的下端與膝關節的其他部分緊密連接,為膝關節提供了主要的支撐結構,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力量。它的表面覆蓋著一層光滑的關節軟骨,這層軟骨起到了緩衝和潤滑的作用,減少了股骨與其他骨骼在活動時的摩擦。如果股骨的關節軟骨受損,比如因老人關節退化而磨損,就會導致老人關節痛和活動受限。

脛骨

脛骨位於小腿內側,是小腿的主要承重骨。在膝關節中,脛骨與股骨相互配合,共同完成膝關節的各種運動。脛骨的上端與股骨下端形成關節面,二者之間有半月板等軟組織相隔。半月板起到了進一步緩衝和穩定關節的作用。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等原因,脛骨的骨質密度下降,容易導致脛骨上端的關節面發生變形,進而影響膝關節的正常活動。脛骨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組織因老化、受傷等原因失去正常功能,也會增加老人關節痛的風險。

腓骨

腓骨位於小腿外側,不直接承受主要的身體重量,腓骨通過韌帶與脛骨和股骨相連,為膝關節提供了額外的穩定支撐。它可以分散一部分膝關節承受的力量,減輕股骨和脛骨的負擔。如果腓骨受傷或發生病變,可能會影響到膝關節周圍的生物力學平衡,導致其他部位承受過多的壓力,從而引發老人關節痛。

髕骨

髕骨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膝蓋骨,它是膝關節前方的一塊籽骨。它可以增加股四頭肌的力臂,提高股四頭肌的收縮效率,幫助人體完成伸膝動作。髕骨軟化症在老年人中就比較常見,這是由於髕骨的軟骨面因長期磨損、老化等原因而發生病變。另外,髕骨的位置不正確,如髕骨脫位或半脫位,也會引起老人關節痛。

前後十字韌帶

前後十字韌帶負責連接股骨與脛骨,能夠穩定膝關節。前十字韌帶主要防止脛骨向前移位,而後十字韌帶則主要防止脛骨向後移位。它們相互配合,使得膝關節在運動時能夠保持穩定。一旦前後十字韌帶受傷,比如因運動損傷或老化等原因,老人可能會感覺老人關節痛,膝關節鬆垮,在行走或活動時容易絆倒。加上老年人的身體恢復能力較弱,一旦受傷或換人工關節,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。

4-1-1-1

2.膝蓋關節痛的原因

長期姿勢不良

很多老人習慣性地保持不良的坐姿、站姿或行走姿勢。比如,長時間彎腰駝背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,這樣的坐姿會使脊柱和膝關節承受不正常的壓力。脊柱的彎曲會改變身體的重心分布,使得膝關節的受力不均勻。同樣,站立時習慣性地將重心傾斜在一側腿上,也會增加該側膝關節的負擔,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。在行走方面,如果老人走路時步伐過大或過小,或者腳掌著地方式不正確,都會對膝關節造成額外的壓力。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老人關節痛,最後換人工關節。

肥胖

體重超標會給膝關節帶來巨大的壓力。每增加一公斤的體重,在行走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就會增加數倍,引發老人關節痛。這是因為肥胖導致身體重量過度集中在膝關節,使得關節軟骨承受的壓力超出了正常的承受範圍。過高的壓力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,使其失去原有的彈性和緩衝功能。肥胖老人的運動能力往往相對較弱,缺乏足夠的運動又會導致肌肉力量不足,無法為膝關節提供有效的支撐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肌肉靈活度、力量不足

當肌肉靈活度下降時,膝關節在活動時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支撐。例如,股四頭肌是伸膝的主要肌肉,如果它的靈活度不足,在伸膝動作時就會顯得僵硬,增加膝關節的摩擦和壓力。而且,肌肉力量不足會使得膝關節在承受身體重量和外力時,無法有效地分散壓力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,肌肉量逐漸減少,肌肉力量也會相應下降。再加上缺乏適當的鍛煉,肌肉靈活度和力量不足引起的老人關節痛問題就更加突出。

年齡增長、老人關節退化

年齡增長是不可避免的生理過程,膝關節的各種組織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。關節軟骨作為膝關節的重要緩衝結構,會逐漸失去水分和彈性,變得脆弱易損。從30歲左右開始,關節軟骨就會逐漸出現磨損和退化的跡象,到了60歲以上,關節軟骨的退化現象就更加明顯。此外,半月板等軟組織也會因老化彈性和緩衝能力下降,無法有效地分散膝關節承受的壓力。骨質密度降低,骨骼的強度和韌性減弱。這些變化都會導致膝關節的穩定性和活動功能受到影響,引起老人關節痛,嚴重影響生活時,為老人換人工關節也是一種選擇。

過度的劇烈運動致運動後膝蓋痛

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相對較弱,不適合進行過於劇烈的運動。然而,一些老人可能出於對健康的追求或其他原因,參加了超出自身身體承受能力的運動項目。比如,過度的跑步、爬山等運動,會給膝關節帶來巨大的衝擊力。如果運動量過大或跑步姿勢不正確,很容易導致膝關節軟骨、韌帶等組織受傷。而且,老年人身體的恢復能力較弱,一旦因劇烈運動受傷,恢復起來需要更長的時間,嚴重時要做換人工關節手術。

3.膝蓋關節痛自我檢測方法

活動能力下降

當膝關節出現問題時,老人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活動能力受到限制。無法長時間走路或站立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。正常情況下,老人可以輕鬆地行走一段距離,但如果膝關節疼痛,可能走不了多遠就需要停下休息。這是因為膝關節在行走過程中需要承受身體的重量和各種力量,而受損的膝關節無法正常地完成這些功能,繼而產生疼痛。

膝蓋「喀喀」聲

膝蓋在活動時出現「喀喀」聲也是膝蓋關節痛的一個信號。正常的膝關節在活動時是平順無聲的,但當膝關節的軟骨、半月板、韌帶等組織發生病變時,就可能會在活動時產生異常聲音。比如,關節軟骨磨損嚴重時,軟骨表面不再光滑,在關節活動時,軟骨之間的摩擦就會產生「喀喀」聲。半月板損傷也可能導致這種異常聲音的出現,半月板的撕裂或變形會使其在關節活動時無法正常滑動,從而產生摩擦聲。

膝蓋腫脹

膝蓋腫脹往往是膝關節內部病變的表現之一。當關節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,會引起關節內部的炎症反應,炎症因子會導致組織液滲出,從而引起膝蓋腫脹。此外,半月板損傷、韌帶撕裂等也可能導致膝蓋腫脹。比如,前十字韌帶撕裂後,膝關節內部會有出血和滲出,使得膝蓋迅速腫脹。老人可能會感覺膝蓋部位脹痛、發熱,應及時治療必要時做換人工關節手術。

過去工作性質

過去的工作性質也與膝蓋關節痛有著密切的關係。如果老人過往的職業需要長期負重或久站,比如教師、建築工人、搬運工或是從事農業勞動等,這些工作會讓他們的膝蓋承受巨大的壓力,長時間下來很容易導致關節磨損和疼痛。這樣的姿勢也會對膝蓋關節造成持續的壓力,增加關節炎和其他膝蓋問題的風險,情況嚴重還需換人工關節。

3.18

4.老人改善膝蓋關節痛的方法

運動

在日常生活中,老人可以適度運動預防關節痛的發生或減輕疼痛症狀。像散步、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,既可以強化肌力,增加關節的支撐能力,又能促進關節的血液循環,延緩關節軟骨的退化。每天堅持散步 30 分鐘左右,能有效提高腿部肌肉力量,對膝關節有很好的保護作用,避免採取換人工關節最終方式。

服用關節保健品

一些關節保健品中含有葡萄糖胺等成分,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,一般認為可修補已退化的軟骨組織,以增加關節的靈活度。有研究顥示,膝關節痛病人服用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2星期後疼痛指數有所下降。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專利配方能發揮有效藥理濃度,比普通葡萄糖胺易吸收高3倍。首次嘗試葡萄糖胺的患者,建議至少觀察兩到三個月,才能預期看到改善的效果。

換人工關節手術

換骹手術即換人工關節手術,如果老人關節痛錯過了延緩退化的時機,就可能需要考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。通過換人工關節來替代受損的關節部分,能夠減少疼痛,讓患者重新正常活動,如行走、運動等,換人工關節還能矯正關節畸形,改善關節狀況。然而,現實中換人工關節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,比如長者不願意做換人工關節手術,或是輪候時間長。

5.換人工關節手術預約時間

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預約時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。這主要受到醫療資源分佈、醫院規模、醫生數量以及患者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。從患者初次就醫表達手術意願,到最終接受手術治療,他們可能需要經歷一個相對較長的等待期。不同地區的換人工關節手術預約時間差異很大,新界西輪候換人工關節時間至少需要 7 個月,而九龍西則高達 51 個月。

老人關節痛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,了解老人關節痛的原因、積極採取預防和自我照護措施、整合多元方法治療、做好長期管理,老人才可以更好地應對關節痛,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
Top